你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行業(yè)新聞 >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統(tǒng)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這離不開一支精通國內法和國際法的高水平涉外法治人才隊伍。在深入學習和領悟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同時,作為一名國際法專業(yè)教師,我不禁想起自己的國際法研究和教學歷程,深深地感受到個人發(fā)展與大時代下中國的國際法研究和實踐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
1987年,我懷揣著從事外交工作的夢想開始攻讀國際法專業(yè)研究生。1995年我脫產攻讀國際法專業(yè)博士學位,在獲得博士學位后,走上了國際法教學和研究之路。1999年6月,我來到德國海德堡馬普比較公法和國際法研究所這個國際法研究重鎮(zhèn)訪學。這時,正值中國就加入世貿組織與美方進行雙邊談判之際,談判引起了極大的關注。我也被這一重大事件所吸引,在馬普所的3個月內全身心投入對中國入世相關問題的研究。2000年1月,我得到了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的入職邀請。東亞研究所以研究中國問題為主?,F(xiàn)在想來,應該是中國入世大背景下我的相關國際法律問題研究計劃,使他們決定給予我正式研究職位。
2011年年底,我開始執(zhí)教于中國政法大學。作為中國最大的國際法學教學研究機構,我們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在多年來從事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我深感培養(yǎng)涉外法治人才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直以來,我們從入學的法學專業(yè)學生中挑選優(yōu)秀苗子加以悉心培養(yǎng)。在強化法學知識、思維培養(yǎng)的同時,我們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教學之中,強調未來涉外法治工作者的家國情懷。
涉外法治人才需要擁有跨文化交流經(jīng)驗以及較強的外語能力。近年來,我們大膽嘗試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2020年,我們開設了中美合作法大—圣路易華盛頓大學的“1+1+1”雙碩士學位項目,旨在加強跨文化交流、擴大學生的國際視野。我們還在以北京外國語大學為主的全國外語院校的優(yōu)秀英語專業(yè)本科畢業(yè)生中,通過研究生推免方式選拔人才進入我校攻讀國際法專業(yè)。此外,我們與北京外國語大學聯(lián)合招收英語加法學本科生,集合兩校的最優(yōu)資源以求培養(yǎng)“外語法學雙精通”的高端涉外法治人才。這也是我校探索出來的一條新路。
我從事國際法教育和研究工作已經(jīng)20多年了。雖然沒有如當初夢想的那樣,做一名應用國際法踐行國際法治的外交官,但是能夠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培養(yǎng)更多的涉外法治人才,我倍感榮幸與自豪。我將全面學習領悟黨的二十大精神內涵,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不懈、久久為功,在培養(yǎng)涉外法治人才道路上砥礪前行,為國際法研究和國家的國際法實踐作出更多貢獻!
(記者姚曉丹采訪整理)
上一篇:2022年全國能源保供能力穩(wěn)步提升
下一篇:最后一頁